评论里提出的质疑,我认真地看过了,这个答案原本是我兴起时拿手机一答,导致出现了低级错误,诚挚地道歉。我认真地写了一份详细版,大家还是和气一点,不要这么气冲冲,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
南山。陶渊明这句诗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这句诗原来的面貌并不是我们如今所见的样子。关于这个问题,部分人认为这是“异文”现象,两种版本同时存在流传。但是我们翻阅萧统———第一位陶集编者编选的《昭明文选》会发现,那里面的诗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
望
南山。《昭明文选》是如今所知的最早著录这首诗的文集,包括日本的《唐抄文选集注》残卷,韩国章奎阁本《文选》都是“望”字。后代的如欧阳询撰《艺文类聚》,白居易所作《效陶潜体诗》同理。
再如
元
陶宗仪的《说郛》中言:题《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正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划重点!苏轼说: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说明至晚在苏轼那个时代,大家都是念“望南山”的啊,包括你们去读稍早前李白的,王维的从陶渊明这首诗中引化出来的诗句,大家都是在用“望”这个字,所以所谓的“异文”说还有待商榷,当然之后很多选集确实都有“见”字。再来看苏轼同学怎么做的
上面苏轼讲完“索然矣“之后继续说道:
古人用意深微,而
俗士
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喵喵喵?俗士?妄以意改?可疾?
然后东坡抛出韦应物的诗句对白居易的“望”字进行反驳:
无识者
以“见”为“望”,白乐天效渊明诗有云:“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则流俗之失久矣。惟韦苏州《答长安丞裴说》诗云:“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乃真得渊明诗意
。苏东坡这个韦应物的例子举得非常不错。但是,but!
人家韦应物还有“坐望还山云”,“出门望故山”这样的句子嘞?还有标明了是“效陶体”的“玩月爱佳夕,望山属清朝”嘞?没错,他都无视了……
另,晁补之《鸡肋集》这样子写道:
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
非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心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以比碔砆美玉不类。
陶渊明:.......
“望”字拥趸者:.........
虽然吧,我也觉得“见”字确实比“望”字好很多,但是你也不用这么打压“望”字吧。“无识者”“俗士”“俗本”“珷玞”,人家支持“望”做错了什么……文化人就是文化人。
注意一下,这个“俗”字的严厉程度比我们想的要重,其诗《於潜僧绿筠轩》云: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无可医。
。。。
大文豪苏轼都这么力倡了,释惠洪,葛立方,胡仔,陆游等人纷起,响应如潮,褒“见”贬“望”渐渐成了陶诗阐释的主流话语。
当然,“见”字版本能流传至今,确实有它的独特过人之处。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苏轼大人不讲版本,不提供材料,不介以校勘学,而是“根据意识形态做出了取舍”,“采用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充分调动个人的艺术想象”,“坚称”“见”是陶渊明本人采取的字眼。
噗。
就因为这一!个!字!就因为这一!个!字!苏轼大人就这么辛苦折腾,到处反复重申“见”字的“境以意会”,就因为这样陶渊明“与苏轼想象中的诗人个性更为接近”,而且还成功了???
这难道都不能算是杠精吗?!!
还是我对“杠精”这个词有什么误解?
参考文献:
① 周晓琳《“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歌经典化中的“苏轼效应”》2013
② 范子烨《“悠然望南山”:一句陶诗文本的证据链》 2012
③ 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2007
④ 徐复《“望南山”确解》 2006
P.S. 以下为原答案。
原答案错误:“见”一字并非苏轼亲手动笔所改,应该是苏轼的倡导,抱歉。
提名大文豪苏轼同学。
人家陶渊明原来好好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苏轼大大为了满足自己心里对陶渊明的美好人设幻想,硬要改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关键是现在看到的版本都是他老人家改过后的版本,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