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大全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清明节是由寒食节演变而来的吗)
2025-08-17 08:30  点击:0

我的杂考之——寒食节

从清明的前两天开始,到清明节当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紧紧 相连,而且有关活动也大同小异,所以人们常常将二者并称,甚至混为一谈。考诸史实,则可看出,寒食节的历史要比清明节更长 一些,而且是由于有了前者才出现了后者。

寒食节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其中较为被公认的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与晋文公火烧绵山的典故有关。晋文 公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名叫重耳。在他当公子时,受其继母骊姬陷害,被迫在外流亡19年。这期间,重耳曾得一场重病。有人 说,要用人大腿上的肉与药一起煎着吃才能治好。跟随重耳逃难的一位名叫介之推的忠臣得知,便“割肱以奉”。重耳吃了,很快 就痊愈了。后来,重耳回国称君,一一封赏随其共患难者,可是却把介之推遗忘了。《左转》中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 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不满当时“上下相蒙”的官场,便与老母躲进深山,“遂隐而死”。关于介之推之死,民间传说则不这 么简单,而更有传奇色彩:介之推出走山西绵山后,晋文公才记起往事,内心十分不安,马上派人其将其召回。可是绵山那么大, 一时又找不到,于是有人献计说,如果放火烧山,介之推一定“负母而出”。晋文公依计而行,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出现。再派人搜山,才发现他与老母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上……晋文公非常痛惜,也很敬重介之推不争功夺利的高贵品德,便命人 取那棵大树之材做成木鞋,每天望着木鞋兴叹道:“悲乎足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 每年到他火烧绵山那三天,全国禁烟禁火,一律冷食,以表追悼之情。

后来,这种祭祀亡人的活动成为一种习俗,并进而发展成为固定的节日。汉代称为“禁烟节”,过节时全国禁火。汉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介之推死事无关。三国时,魏武帝曹操曾颁发《明罚令》说:“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 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 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也就是说,当时不生火,吃寒食,还只是山西地区的特殊风俗,而曹操觉得这是个陋俗,怕把山西寒冷 地区的老百姓给冻饿坏了,于是明令禁止,否则处半年有期徒刑。后来,晋朝取代了曹魏。因为“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同名 ,而介子推的事又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政府又鼓励人们纪念介子推了,于是寒食照旧。到了唐代,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寒食 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允许“永为常式”。从此,寒食节被正式确定下来。

古时的寒食节的“寒食”,是很考究的。据晋代陆翙撰《邺中记》附录载,“寒食之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 仁煮作粥。”也有些地方用面粉和枣泥作饼,捏成燕子模样,用杨柳条穿起来,插在门上。这在现代已不多见 了。

2022.3.24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