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描写,几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焚香叩拜、对天盟誓,从此成为了八拜之交的异性兄弟。
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段誉、和虚竹的结义,《射雕英雄传》中郭啸天、杨铁心的结义等,每每浅阳总会被古人这份肝胆相照的友情所感动!那么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什么典故呢?
一、八拜之交的出处八拜之交出自宋代易学家邵伯温的《闻见前录》。
“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故事讲述了北宋大臣文彦博听说从最高学府国子监毕业的李稷为人十分傲慢,为此他很担忧。因为他和李稷的父亲是朋友,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李稷因狂妄自大而自毁前程。
为了让李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文彦博就准备找个机会来挫一挫李稷的傲气。
有一次,李稷上门拜访,文彦博就故意让他在客厅等了很久,然后自己才慢慢吞吞地从书房出来见他。
等到两人坐定之后,文彦博捋捋胡子缓缓对李稷说道:“我与你父亲是多年好友,既然你前来探望我,就应该对我行八拜之礼才合乎礼仪!”
李稷何等聪明,他听出了文彦博的话外之因,当即羞愧难当幡然醒悟,他赶忙离座,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教会了他谦虚做人。
“八拜之交”的成语就由此而来!因此,八拜之交最初的意思就是世代交好的两家,其晚辈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
二、八拜之交的演变与八拜随着历史的发展,“八拜之交”这个成语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它由最初晚辈对长辈的礼节逐渐演成为结拜异性兄弟的重要礼仪。
八拜之交到底是哪八拜呢?
所谓八拜之交,通俗说就是拜把子、认兄弟。古人在结拜时,他们往往要拜八次,即八拜!就是分别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这八个方向各行一次下跪叩拜。
虽然这八个方位恰好是易经八卦的方位,但在这里它和吉凶无关,他们拜的是八份豪气冲天肝胆相照的友情。
第一拜:知音之交; 第二拜:刎颈之交; 第三拜:胶膝之交; 第四拜:鸡黍之交; 第五拜:舍命之交; 第六拜:忘年之交; 第七拜:生死之交; 第八拜:管鲍之交。
三、八拜之交的典故01知音之交——伯牙和子期
此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精通音律,琴艺超群,但苦于身边没有一个能懂他琴声的人而感到十分孤独和寂寞。
一天晚上,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阵阵清风徐徐吹来,他不由思绪万千,抚琴而弹。等到一曲终了,走过来一个樵夫,他不但对伯牙的曲子大加赞赏,还将伯牙所用古琴的由来也娓娓道来,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伯牙听了开心的大叫“知音也”,从此他便将子期引为知己。不料到了第二年,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伯牙伤心欲绝,他因世间再无知音,便在子期的坟前抚完最后一支曲子便破琴断弦,从此不再抚琴。
后来,人们就用“知音之交”来形容非常了解和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
0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故事发生在战国,秦王设下了鸿门宴,约赵王到绳池会面,但赵王害怕被秦王扣留而迟迟不敢去。
后来,蔺相如亲自陪同赵王前往绳池,在 宴会上,他不但巧妙设计让赵王免受屈辱,还让赵王安全回国。
因“绳池之会”有功,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心里很不爽,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立下过赫赫战功,理应位居首功,但此时蔺相如的官职却比他还高。于是廉颇就多次放出话,要让蔺相如出丑。
蔺相如知道后,就处处避让对方,并向门客们解释了避让的原因,秦国现在不敢来犯,就是因为他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所以他绝不会为了私人恩怨而置国家的安危不顾。
廉颇听说后,他羞愧不已,于是便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而流传至今,从此二人结成刎颈之交,共同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后来,人们就用“刎颈之交”来比喻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03胶漆之交——陈重雷义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故事讲述了东汉年间,有一对好朋友陈重与雷义,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太守想举荐雷义为秀才,但雷义却百般推辞,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没有得到太守的批准。
雷义就披头散发假装发疯,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就是不去应命就职。
直到第二年,陈重也被选拔为秀才,两人这才一起到郡府就职。由于胶和漆是世上最具黏性的东西,所以后人就把这种荣辱与共坚不可摧的友情称为“胶漆之交”。
04鸡黍之交—— 元伯巨卿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张劭字元伯,范式字巨卿。两人年少时同在太学读书,因此结为好友。等到二人读成归乡,临分别之际,巨卿对元伯说,两年后他回京城时一定会去拜见元伯的家人,同时他俩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
临近约定的日期到了,元伯提前备好酒食以恭候范式。元伯母亲认为巨卿可能早已忘记了约定不会再来。但元伯却坚信巨卿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最终巨卿应诺而来,两人把酒言欢,喝得十分畅快。
后来,人们就用“鸡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05舍命之交—— 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战国时期,楚庄王广开门路招贤纳士,天下的读书人都纷纷前往。
左伯桃与羊角哀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就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谁料途中遇到了暴雪天气,寒风透骨,两人衣服单薄,食物不多,眼看都要被活活冻死。
伯桃为了让朋友活下去,他就把自己的衣服和食物全部留给角哀后,自己则选择了自杀。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以生命相交的朋友称作“羊左”。
0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关羽
出自元代郑德辉的《绉梅香》。
“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三国演义》中,刘备、张飞和关羽,他们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在桃园结义时,共同许下心愿“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死与共的朋友称为生死之交。
07管饱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出自《史记 · 管仲传》。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春秋时期,有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里很穷,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要侍奉。
鲍叔牙知道了就故意找管仲一起去做生意,但本钱几乎是鲍叔牙一个人所出。等到赚钱之后,鲍叔牙却把赚到的大部分钱都给了管仲。仆人不解,鲍叔牙就对仆人说:“管仲家里条件不好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
后来,管仲与鲍叔牙一起上了战场,但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撤退时却跑在最前面,大家都瞧不起他,并骂管仲贪生怕死!
鲍叔牙就给大伙解释,“你们都误会他了,他并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家里的老母亲需要他照顾!”
管仲听到后不由感叹地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后来小白执政齐国后,鲍叔牙把宰相的位子让给管仲,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后人就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
0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三国时期,祢衡才华横溢性格孤傲。他觉得孔融很有才华,便拜孔融为师,而孔融却觉得祢衡很有治国之才,于是二人惺惺相惜成为挚友。当时祢衡还不满二十岁,孔融已经年仅五十。后来,人们就常用“忘年之交”来形容没有年龄差距的友情。
结语:“八拜之交”包含着八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代表了八份肝胆相照的友情,蕴含着友谊的真谛,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相信你会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