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大全
蝉古诗虞世南(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
2025-08-17 09:37  点击:0

唐诗中的蝉,其实是有着高尚的品质,一如人一样,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一起来看看。

打开《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便是隋末唐初的虞世南的《蝉》。历代咏“梅兰竹菊”,咏山咏水咏柳的诗词很多,可是咏蝉的诗词并不多见。

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寓自己高洁的情怀。

小时候,家住农村,十分喜欢捕蝉。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假的时候,屋后面有一片树林,最喜欢中午的时候拿着竹竿,和好面筋,不顾酷暑去树林里面捕蝉。听着蝉鸣,抬头向树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蝉的藏身之所,这时候,把和好的面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蝉,然后迅速朝蝉翅粘去,蝉就逃不脱了。

那时候小学课本里一首诗写的好: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今天,借回答问题,体味诗词里的蝉。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隋朝旧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垂緌,就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会伸出一根触须,形状正如这下垂的冠缨。而古代“冠缨”则是官宦人家的象征,所以这句“垂緌饮清露”正式比兴自己,居高位,志高洁。

“流响出疏桐”这句话也是要细细品读,“流响”其实就是蝉鸣不已,“疏桐”就是树枝之高。其实有了这一句,后面的三四句,才站得住脚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蝉之最可贵的品质,比兴到人身上,就是立身品质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正是有品行,有才德的人的自信之处。

除了这首以外,唐代还有“咏蝉三绝”的说法。以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最为著名,被誉为“咏蝉三绝”。也一并说说。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天资聪明,七岁能写诗,被誉为神童。唐高宗凤仪三年,他在侍御史任上,多次上书论事,因而触怒了武则天,被诬下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蝉抒怀之作。这首诗用典贴切,双关自然,对仗工稳,风骨凝练,亦属上乘之作。

再看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落寞凄凉。他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极为艰难。二十五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但此后由于李牛党争的原因,被人排挤,四十六岁便郁郁而死。他的作品,大多抒发仕途潦倒的苦闷和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他的这首《咏蝉》就表达了这种怨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