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大全
世事洞明皆学问(贾宝玉讨厌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类人是市侩还是情商高)
2025-08-17 09:38  点击: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因宝玉午倦,秦可卿便带他去午睡,这幅对联便挂在上房里,与之相配的是《燃藜图》。


《燃藜图》讲的是西汉名儒刘向年轻时勤奋向学的故事,这正是宝玉所厌恶的,因此宝玉哪怕再困,也不肯在这房里睡觉了。


因为宝玉厌恶,因此很多读者也这一句对联也归为引人市侩之联,投之双鄙夷而后快,以显示自己高洁。


那么,这幅对联到底是市侩还是情商高?其实都不是,答案就在书里,曹雪芹已经表达了他的观点。


这个答案,就在刘姥姥这个人物身上。



作者通过刘姥姥,讽刺了那些读死书的人。


我们先来看这幅联的两个关键词:“学问”和“文章”,这是林如海和贾政这类读书人经常挂在嘴上的,配合《燃藜图》,即为“学问”和“文章”都从苦读中来。


这便是大众对“学问”和“文章”的普遍认知,像贾政一样高谈阔论即为学问,即像林如海一样写出锦绣之文即为文章。



这幅联其实是否定了这种认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正的学问不是能高谈阔论,不是能博古论今,而是对世间之人之事洞若观火,看得清楚明白;真正的文章也不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而是在人际相处中能做到圆融,你好我好大家好,构建和谐社会。


最富讽刺意味的是,整个红楼中,能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做到极致的人,恰恰是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刘姥姥。


刘姥姥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主要体现在二进荣国府,原本打算带着新鲜蔬果送给贾府的贵族太太小姐们尝尝鲜,谁知竟被贾母留下玩两天,于是她用她的野趣,给这些太太小姐们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快乐。



从她送新鲜蔬果进贾府来看,刘姥姥具备高贵的灵魂,不觉得自己比贾府贵族低贱,也不觉得自己地里新摘的瓜果上不了台面。对于王熙凤和鸳鸯对她的设计,她看得非常明白,也不说破,配合她们演了一场戏。


刘姥姥是贾府唯一一个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王熙凤的人,这也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要说眼高于顶,王熙凤当属第一,就连对自己的夫君,都经常拿王家来压。她对贾母和王夫人的奉承,也有为自己谋利益的成分。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作者极写王熙凤眼中无人,脸上带着笑,话却像刀子一样刺人,每个字都带着轻视。


但是,二进贾府的刘姥姥,竟成了王熙凤极其信任的人,把给女儿取名这样的重任交给了刘姥姥,态度由当初的轻视转变成了尊重。


我们会发现,平时嚣张跋扈的王熙凤,在刘姥姥面前,展现了母性的光辉,那份对女儿的爱和期盼,从心底流露出来。



这正是刘姥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形成的人格魅力,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和文章,不知比林如海贾政等学士高了多少,她能让狠辣的王熙凤卸下盔甲,展现出软肋。在这一刻,王熙凤的本性之善回归了。


宝玉讨厌这幅联,讨厌上学读书,也正是因为没有看明白到底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文章,以为像父亲贾政那样读了书当了官与人高谈阔论互相吹捧奉承就是学问文章。所以宁荣二公对警幻说“无人规引入正”,宝玉的纨绔,其实是被错误的教育所误。



当然,刘姥姥的例子,并不是说不要读书。刘姥姥作为一个农妇,她是没有条件读书,她的学问文章都来自生活经验。如果有机会读书,把读书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她能更早地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所以,曹雪芹的这幅联是警示我们不要读死书,尤其不要读书移了性情,读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真正的学问文章,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结合,既学理论,又有生活实践,学以致用,以达到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