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看似简单,在道德经中越是看着简单的语句,越不好解读。
这是影响非常广的一句话,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但是随着文字的文意发展,这句话中的“善”字被普遍的理解成了“好”的意思。大部分人都是以现代的字意去理解的,包括我自己。如果不仔细的体会原文,我们都走不出这个认知的思维定式。
我试着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理解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分析。1、把握本句的关键字“不争”、“利”、“善”。2、要把这一句放在本章整体中理解。
首先,从本章整体的分析,老子想要阐述的是不争的思想,是老子自己认识的不争的思想。老子想要表达的不争到底是什么呢?
老子认为水在不争方面表现的特性与自己不争的思想相同。我们只要效法水的不争特性,就几乎接近“道”了,就“无尤”。
其次,我们明白了老子的表达用意之后,现在回过头来再分析水在不争方面的特性。老子交待的很明白,水不争的特性是:善利万物。这个“利”很重要,第八十一章曰: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七十三章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而本章有:故几于道,的描述。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子表达的水的不争有这几个特性善利万物利而不害不争而胜。这样我们就似乎明白点了。
第三、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再回到本章,从整体中体会,怎么效法。“动善时”我们在“动”、行动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老子告诫我们的是不争,不争不表示不能动,但是这个动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是善利万物、利而不害、不争能胜。这就是老子告诫我们的原则,动就要能胜,这个胜、利万物,这个利不能对其他人有害。这个动的原则就是最佳时机,或者最适合的时间点,要么就不动。不达到条件的不动,就是不争。达到条件的动是不争所要等待的条件。正所谓“妄作凶”。
大家可以试着用这个理解方法解读一下“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这是我自己的粗浅理解,也许不正确,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希望能有同样爱好道德经的志士推荐对本篇更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