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之死,说雅的,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俗的,叫雀头戴不了皇冠,小聪明,缺涵养。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出自《朱子治家格言》,意思是:你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你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德: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位:是指待遇、福报。
先简介下许攸,字子远。汉末诸霸称雄时,袁绍手下的谋士。曹操与袁绍对垒决战时,他弃袁投曹,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袁绍乌巢总粮站,曹操用其计,大破袁绍。战后,许攸以此居功,口无遮拦,多次言说,没有他,曹操玩不了袁绍,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许攸这种小智慧、外炫耀、少内敛的性格,就算到了现代社会,相信世人于身边也多是常见过。给了人一两点儿恩惠,时时挂口,生怕别人不知他是“大善人”一般,处处不分场合信口开炫,谁谁谁,某某某。我怎么怎么出的力,使的劲,没我,如何如何------
本来,受他恩惠之人,原本很感恩的,也想某某日报之以李。但听闻这些话语,会怎么想,怎么尴尬。
说白了,还是这种人心境格局小。本来君子助于人,行于善,只图心安心愉,有回报更好,无回报也没什么。他这倒好,拿着帮过人,成为标榜自己是大仁大义,唯恐世人不知他是“大豪义”之目的。
如此行事,尴尬了同事、好友,自己不知,还没什么大要害,可是口无遮拦,连自己的上级、老大都不在意,时时在外牛一牛,炫一炫,如何如何出力过------就有点缺心眼子了。
中国国情,向来等级观念深重,什么级别说什么话。尤其古代更讲究君臣父子夫妻都对应的礼法要求,也看作是“德”的一种行为。
官渡战后,曹操终于从重重压力下缓了口气,以曹操心胸,我认为,以后的岁月里,只要许攸涵养些,一定会亏待不了献奇策的许攸。曹操恩重下级的事例在其一生中很多,对关羽之重自不必说,就是刘备投他时,他也是一再示恩结交。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还有一段记录曹操行事磊落的故事:曹操任兖州牧时,张邈叛乱,劫走了曹操手下别驾毕谌{chen}的母亲、妻子、儿女。曹操便辞退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叛贼手里,你还是离开我吧。毕谌感动的磕头,向曹操辞行,归附了张邈。后来,曹操击破吕布、张邈,毕谌被活捉。众人还在担心毕谌,曹操却说:凡是孝敬父母的,难道不也是忠君之人吗。不但没责究,还封了毕谌去当鲁国国相。
罗贯中在小说里,站在尊刘抑曹的立场,说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夸大其意,诚不可信。谁人真若这么做,相信人脉寸步难行。
许攸在看到因自己献奇策成功之后,是怎么做的呢?每次曹操有宴会下属,许攸酒酣,便不分场上气氛,直呼曹操小名:阿瞒,没有我,你能得到冀州吗?曹操表面做答是是是,心里能没有芥蒂吗。后来,许攸越炫越甚,一次在邺城东门,对众人指点说道:不是我,你们今天能在此城吗。
终于有人传语曹操。曹操一气收押许攸,最终许攸命丧黄泉。
史料中有载,早年,许攸与袁绍、曹操都是好朋友。许攸依仗发小之情,言无所忌,还可说是格局太小,行事单纯。早年,许攸还试图联络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人,谋划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想拉曹操参加,曹操拒绝了他。后来事发,许攸逃亡,投奔了袁绍、
史料中又载,其人性贪,贪财。曹操重要谋士荀彧曾评论其,贪而不治。官渡之战,许攸叛投曹操,也是因为家里人贪污钱粮,收入监狱,许攸一气之下跑到了曹操那里。《三国志》里则直接写道,许攸贪财,袁绍未能满足他,来投曹操,亮出袁绍屯粮之地,曹操得以夜袭乌巢粮站,抢得决胜先机。
许攸先是阴谋于朝廷,后有被叛袁绍,加以性贪,种种行事,不难推测,其人德行不到,军机良谋纵然有些,也是无大智慧,心性狭促之人。
真是应了先贤那句话:得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不配位,在现今工作和与人相处之中表现在为人处事方面,有好几种:善于吹牛拍马。欺软怕硬,欺善惧生,不分场合信口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但无论哪种,都是小聪明,眼光极其短视之人,心胸极其窄小之人。令同事生厌,领导轻看。然其人尚不自知,还在洋洋自得,自觉本事过人。殊不知其灾祸将不远矣。
史料中,许攸是被曹操收监,然后杀之。罗贯中《三国演义》是说为曹操大将许褚愤而斩之。都终是灾祸临头。许攸原本心气大些,涵养多些,福报、厚遇会更好些,却因心胸窄如石缝,头脑偏于机巧,招来不必要也或是必须的祸端。
这样的人,于今世也会大有人在吧?!
惟愿世间德能配位者多之,德不配位者少之,多多反省之。
朋友,你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自以为是、胸无涵养、令人生厌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