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灭亡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灭亡方式之屈辱、灭亡过程之惨烈,都是有史以来罕见。北宋虽然被称作“弱宋”,但也有过它的历史辉煌。都说它崇文抑武,然而北宋却是有史以来最富裕的国家,那么,好端端的一个北宋王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呢?我来浅谈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北宋建立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成为最重视知识分子的王朝。
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实行了“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各地节度使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从此开始重文轻武,把士大夫阶层放到了极不恰当的地位,而对武将则采取强势打压手段。“刑不上大夫”是赵匡胤制定的法定规矩,北宋历代统治者照章执行。因此又有人把北宋当做“知识分子的乐园”。
赵匡胤本人就是武将出身,趁后周政权皇帝幼小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而陈桥兵变的阴影笼罩着赵匡胤,打压和解除武将的兵权,证明了赵匡胤猜忌武将的疑惧心理。这一政策被当做北宋的国策固定下来。成为北宋灭亡的潜在条件。
第二,北宋开科取士,录用文人最多,北伐辽国两次惨败后,采取退守政策。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朝开科取士的数量达到北宋初年的制高点,文人、士子大多数被录用,特别是赵光义时期,为了笼络人心,大举取士,大多数有才华的寒门士子进入朝廷为官,北宋成为士大夫的天下,一片盛世景象。赵光义获得一致好评。然而,知识笼罩的天下,成为北宋边患严重的恶梦。
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均以惨败告终,北宋从此对辽转攻为守,优势全无,从气势上奠定了北宋灭亡的基础。此后北宋对辽、西夏都采取柔和政策,军事上的弱势锁定了北宋无法延伸的被动局面。
第三,檀渊之盟签订后北宋实行对契丹的姑息政策,此后的国防建设陷入被动防御怪圈。
宋真宗时期,辽国集结主力部队大举南侵,将北宋军队压迫在黄河流域,从地缘政治来说对北宋极为不利,宋真宗从此以屈辱的条件签订檀渊之盟,北宋不再与辽国是对等的谈判,而是被动防御,整个国防为日后灭亡埋下了隐患。虽然从檀渊之盟以后宋、辽无战事,但北宋的窝囊形象已经确立,北宋前三代皇帝未打好强盛的基础,为后代越来越弱起了一个不好的头。北宋的防线基本上都是形象防线,没有实际作用。
第四,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对国家的经济耗用较大,对西夏用兵再次失败,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都为史学界所津津乐道,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加速了北宋灭亡的步伐。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都形成了对国家的严重内耗,基本上都是形象工程,虚幻的外表无法掩盖内在的弱势,宋神宗自以为国力强盛,发动对西夏的战争,结果再次大败。北宋自开国以来的历次对外战争均失败,致使北宋陷入内忧外患之中。王安石变法不仅未使国家富强,反倒使北宋上层开启更加严重的政治斗争。经过这两场折腾,北宋基本被掏空。
第五,农民起义频繁,国力严重消耗,党争不断,国势日渐败亡。
北宋神宗、哲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变法起到的消极作用,形成了变法派和守旧派两大对立的阵营,对外用兵惨败,而内部又发生了足以使国家灭亡的党争。守旧派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反扑,废除各项变法主张。神宗死后,哲宗初立,起用变法派,变法派又打击守旧派,弄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宋徽宗即位后,守旧派再次得势,又一轮的清算变法派的运动开始,然而北宋至此已经气喘嘘嘘,病重将亡。奸臣得势、小人上天、官逼民造反、忠臣不得终,是这个时期的最好概述。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宋江、方腊在一南一北发动起义,北宋又派兵镇压,使本以耗尽的国力透支使用,虽然全力镇压了起义,但是北宋的大限也跟着来到,农民起义成为压倒北宋的最重要一根稻草。
第六,实行联金灭辽,自断屏障,进一步暴露国防缺陷,为灭亡拉开序幕。
北宋灭亡之前,宋徽宗走了一步臭棋,就是联合金国灭亡辽国,致使北宋的屏障全无,为金国灭宋大开通路。联弱抗强是军事上的一条必然法则,宋徽宗此时若联辽抗金尚有一丝生路,然而他却在关键时刻,大逞匹夫之勇,为报所谓“百年世仇”,联合金国,不顾唇亡齿寒的硬道理。辽国灭亡后,宋徽宗为金人搬开了障碍物,也为北宋灭亡打开了最后一把锁。
在灭亡辽国过程中,宋军实力的虚弱被金国查知,成为金国下决心灭宋的必要条件。此时的北宋王朝,已经无力回天,一场令北宋君臣屈辱之极的靖康之耻正在悄然而至。